6月下发的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》明确提出,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及相近专业,原则上不再支持增设。
自2023年以来,教育部连续三年要求各省报送就业率低的专业清单/过剩专业预警清单,为属地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参考。
近三年山东、湖南、河北、广西、福建、贵州等多个省份,或在专业预警名单中,或在公开发布本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,明确列出本省就业率排名较低、就业状况较差的专业。
经过梳理发现,法学类(8次)、外国语言文学类(8次)专业出现次数最多;其后出现次数较多的专业类还有戏剧与影视学类(7次)、工商管理类(5次)、美术学类(5次)、音乐与舞蹈学类(5次)、设计学类(4次)。
特别是法学专业,近几年在5个省份就业质量被警示。
就业不佳,减招、停招
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不仅不能再新设,还可能被“红牌警告”,减招、停招,直至撤销。
近日发布的《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方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》提到,实施毕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,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给予红黄牌提示,调减或停止招生。
山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出台《关于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中也提到,将建立师范类专业红黄牌制度,对就业率较低或专业认证一级监测不达标的,实施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。
部分省份更是在文件中为专业就业去向落实率划出“红线”。
江西省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办法(试行)》中明确,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%的专业点,将被亮黄牌,扣减招生计划;连续2年低于50%的专业点,则会被亮红牌,责令其暂停招生。
四川省《关于深化高等学校“就业—招生—培养”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2年低于50%的专业点实行黄牌提示,连续3年低于50%的专业点实行红牌提示。若专业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末位,就要面临减招、停招的风险。
2024年发布的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》中要求,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。未来各省份定期发布本省“红牌专业”名单或将成为常规动作。
多个艺术学专业挂红牌
整体来看,前文提到6省份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的专业,主要集中在艺术学(22个)门类,法学(10个)、管理学(10个)、文学(10个)门类也相对较多。
这也与《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》(就业蓝皮书)发布的本科红牌专业榜呈现的特点相符。
今年最新发布的《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》的专业预警部分,基于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情况、薪资水平和就业满意度,结合国家战略和重点发展领域对人才的需求,以及专业布点的动态调整,综合定位出了“红黄绿牌”专业。
2025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:公共事业管理、音乐表演、绘画、法学、美术学。
其中法学、绘画、音乐表演专业,更是连续多年登上红牌专业榜。
这些专业就业质量较低,可能与社会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与最终培养方向不匹配、供过于求有关。
特别是法学专业毕业生规模大、司法考试难等因素加剧了该专业的就业落实难度。
不过若学生能通过司法考试,从事律师、法官、检察官、企业法务等岗位,其就业质量将逐步提升。
麦可思数据显示,律师/律政调查员初始薪资较低但增长空间较大。2019届毕业五年后从业群体月收入达到12235元,较同届毕业半年后(4847元)涨幅达到152%。
而针对艺术学部分专业就业质量不佳问题,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加强了对艺术学相关专业设置管控。
教育部发布的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》中,明确提出从严控制艺术类专业设置,高校申请增设艺术类专业,应符合办学定位。
《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》要求,严格控制艺术学、教育学和管理学专业新增布点;非艺术类院校原则上不新设艺术学理论类、音乐与舞蹈学类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。
最后需要提醒的是,2025年就业蓝皮书专业预警反映的是全国总体情况,由于各地区经济结构、行业发展和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差异,各省(区、市)及各高校的实际状况可能大相径庭。即便是红牌预警专业,部分高校仍凭借特色办学与资源优势实现亮眼就业表现;而部分绿牌专业在某些院校中,因培养体系滞后或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,也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,具体需结合实际情况辩证分析,不可一概而论。
主要参考文献:
[1]各省教育厅网站。
[2]麦可思研究院. 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[M]. 1.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 202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