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升本,对许多人来说,是一场与时间赛跑、与自己较量的硬仗。在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里,你是否还记得,有一群人始终在身边默默守护?他们是无所不能的超人,也是无话不谈的朋友。
在陪伴2025届同学们跨越山海抵达梦想彼岸后,好老师的班主任老师们也用笔尖汇聚温暖,呈现了一场关于“负责、敬业和热爱”的文字盛宴——“春风扶新苗,服务逐梦途”2025年好老师教育集团专升本事业部教务部征文比赛。本次征文聚焦2025年考前交付期间班主任老师们的服务带班过程,围绕亲身经历的最难忘、最有意义、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展开。在这里,他们写下了与无数个“你”碰撞出的点滴,学习督促、生活关怀、心理疏导...... 不同的故事,闪烁着同样温暖的微光。 ?️点击查看活动赛况 今天,让我们走进获奖前三位班主任的故事,见证他们陪伴大家冲刺本科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难忘时光。
因为基础薄弱,手里攥着计算机测试卷找陈晶老师时忍不住眼泪直掉的女孩——这是第一次主动来找陈晶老师的小丽(化名)。 (被学生包围的陈老师~) 在出测试成绩后,小丽几乎被无助感淹没,陈老师第一时间调出她的专属“督学档案”。这份档案,不止是简单的记录,而是精细到能反映学习状态的“病历本”。 借助“病历本”,陈老师精准定位到小丽的关键问题并分析出她的薄弱点:“这不是努力不够,她的难点在于初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”,分析了近期学习情况,当务之急是系统化的梳理并强化基础知识点。 (抽背记录、每日提问、错题再练……)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陈老师迅速为小丽定制了一套夯实基础的学习模式,从抽背记录到错题再练,再到每日针对性攻克小目标,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小丽的薄弱点,日复一日,办公室成了小丽最有安全感的避风港。 没有刻意的鼓励,没有夸张的打鸡血,这份守护,无声却有力。很快,小丽的成绩逐步提升,最终稳定在安全分数线之上。考试结束后,那个曾经在测试卷前掉泪的女孩,找到陈老师忍不住分享:题真的很基础,就是日常背的那些。
(被治愈的瞬间:这次真的走啦~) 曾经承载着无助与沮丧的泪水,此刻将陈老师心中的答案具象化: 所谓教育,就是把自己变成灯塔,然后看着越来越多的人,最终成为自己的光。 在白鹿原的封闭集训营里,空气里弥漫着备考的紧张,也飘散着一种无声的焦虑。数学,这门对许多升本学子而言难如登天的学科,像一块沉重的石头,压在谢娜老师的心头。 (门口除了风景,还有来自谢老师的凝视) 作为班主任,谢老师时常思考,如何唤醒同学们对学习数学的内驱力?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芽:利用周末,开设“数学兴趣小组”,用“游戏化”的方式重构数学体验! 然而,起点远比想象中艰难,大家对数学科目抵触情绪根深蒂固,参与热情并不高。 谢老师并没有退缩,她明白,要融化这层厚重的壁垒,仅靠鼓励远远不够。她开始和其他老师们沟通,分享设立兴趣小组的初衷与价值,争取得到支持与加入;深入了解每位同学对数学的看法和学习困惑,讲起因数学逆袭、改写人生轨迹的真实故事;同时还向同学们承诺,不会采用枯燥传统的教学模式,而是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开展。 渐渐地,变化发生了。曾经对数学题避之不及,现在主动举手参与讨论;总说“数学没救了”,现在逐渐找到自信和成就感......“游戏”规则革新、组队“打怪升级”,每周学习有了新模样,授课老师精准点评和总结,大家从以前的被动听课变成了主动探索的“玩家”。 (其中一组成员成绩记录) 模拟考试成绩单上,兴趣小组成员的数学成绩整体提升,更可贵的是,大家对数学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:不再将数学视为升学路上的“拦路虎”,而是把它当作一门充满魅力、值得深入探索的学科。 开设数学兴趣小组,只是谢老师创新学习的小小尝试,却恰恰诠释了她简单而纯粹的初心。 “当恐惧被兴趣化解,当被动转化为主动,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中发光发热。作为教师,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,用创新的教育方法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。”谢老师这样说,也是这样做的。 每到集训时期,你总能在教室与走廊间,捕捉到吴昱萱老师忙碌的身影。 “一个班级里,成绩的两极分化是常态。”萱萱老师常常对授课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这个观点,对她来说,分数固然重要,但绝非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尺。 (学生镜头下的萱姐-左,获得优秀班级小红旗) 在与同学们的日常相处中,她逐渐发现大家反馈“心态不好”“怕跟不上”的顾虑,这些自我否定的声音让她意识到,在这场备考长跑中,除了知识,大家更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情绪的理解。 在教学体系中,班主任像是一根纽带,连接着老师与同学。她主动和授课老师们紧密配合,不只是盯着分数,也深入观察每个人,发现大家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力。她根据大家的情况,量身定制学习计划,帮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,让每个人都明白:相信自己,不要因为过于关心别人,而忽略了自己其实也很优秀这个事实。 在班级管理上,她心里有一本清晰的账,哪些同学已经具备稳冲排名的实力、哪些同学需要再加把劲、哪些同学哪门科目需要特别关注......她了然于心,并将不同的情况对应交接给最适合的老师,目的都只有一个,就是让大家能够更有把握地上岸。 (学习打卡云整活) 她也知道,真正能激活学习力的,不是外在的安排,而是同学们内心的主动。在对待这件事情上她也总有自己的方法,打造“无手机课堂”,坚持听写背书,按时交作业......在潜移默化中,让同学们觉得不再是负担,是自然而然的习惯。 (萱姐解压点歌台?) 越是有压力,越要创造一个温馨、轻松、愉快、有依靠的环境,萱萱老师逐渐走入同学们的心,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和她说一些内心话,她也从不把大家当做学生,而是一群可爱的弟弟妹妹。 “教室里,是师生,需要严谨认真,私下里,是朋友,需要理解信任,一切都好商量。”这份双向奔赴的深厚情谊,是她工作中最珍贵的收获。 这条路,你从来不是一个人。 “看见个体差异”“创新学习体验”“洞察与共情”......好老师的每位班主任,都身怀十八般“专业武艺”,在你看不到的地方,用不同的方式,诠释着同一份负责、敬业和热爱:纵然前路荆棘,也要陪你走完追梦的这一程,护送你抵达梦想中的本科。 看着你披星戴月而来,满载而归,对他们而言便是最好的回报。 PS: 你心里最难忘的班主任是谁? 有什么话想对Ta说吗? 来评论区,把心里话说给Ta听。